推荐稳定计划回血老师QQ-五台山建筑群│龙泉寺
你的位置:推荐稳定计划回血老师QQ > 新闻动态 > 五台山建筑群│龙泉寺
五台山建筑群│龙泉寺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图片

民国重建的普化寺,砖雕美轮美奂,贯通佛道儒三教。但若论五台山砖雕之精美,非深藏在台怀镇南小车沟九龙岗山中的龙泉寺莫属。

普遍认为,龙泉寺始建于宋代,明代重修,清代成为南山寺(佑国寺)下寺,民国初期重建。因此,龙泉寺大多为民国时期建筑,和普化寺在建筑风格上十分相似,留存的砖雕制品展示出山西砖雕特有的卓绝技艺。

渊源

关于龙泉寺的来历,有两种传说。一是寺东有一眼山泉,泉中曾有九龙作恶,文殊菩萨降服之后,在此建寺镇压。二是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,宋太宗时,杨业伐辽兵败,绝食而死,其子杨五郎命人到辽地盗回父亲尸骸,葬在此处,并建瘗骨塔纪念,即寺院后山坡的令公塔。

不难考证,两种传说都不对,但都有可取之处。古代建筑必然靠近水源,全国各地名叫龙泉寺的庙宇,多不胜数,大多毗邻清泉或甘水井,十之八九有镇压恶龙、神龙现世的传说。不管前身是寺院还是家庙,龙泉寺依山泉而建,也因泉得名,符合惯例。

图片

而后山坡的令公塔建造时间不详,大概是宋代之后所建。虽然绝非是杜撰的杨五郎手笔,但确实是为纪念杨业所建。杨家曾是山西大族,杨业因潘美战略错误,战败于陈家谷(今宁武县陈家沟),距离五台山200余公里。以杨业之威名,若说寺庙前身是后人建造的杨家家庙,也非空穴来风。

图片

今日对龙泉寺来历的考据,大多源自清代版本的《清凉山志》。其中记载,龙泉寺属于台外三十六寺之一,建于宋代,明嘉靖年间已经荒废,成为群盗猖獗的地带。不知何处来的“马大士”依止废寺,见贼即杀,从此群贼消弭。大士将死,将龙泉寺托付给远在燕京的“大智宗主”。大智宗主感化群贼,从此龙泉寺复兴。因此有“前日马哪吒,今朝智菩萨”的说法,明代永庆和尚诗曰:“龙泉抱古寺,梵影出重城。乔木团青盖,丹崖列翠屏。”但根据当前的地理划分,龙泉寺属于台内。山志中记载的龙泉寺是否是今日的龙泉寺,暂时没有确凿物证。

图片

根据普济和尚的生平,龙泉寺在清末的记载是可信的。即,寺庙在清乾隆年间成为佑国寺下寺,清末由普济和尚重建,民国初年又进行扩建,并造普济和尚墓塔。至于是否曾是杨家家庙,只能说可能确有其事。

不论龙泉寺建于何时,都不妨碍寺庙三宝,影壁、牌坊、墓塔扬名五台山。

影壁

龙泉寺的影壁,位于寺前108级台阶之下,为八字影壁。顶部青砖水磨仿木屋檐砖雕,通铺青瓦。中间高两头低,呈“凸”字,将影壁分为三间。基座为束腰须弥座,束腰雕刻有花草等简练花纹。

图片

正中雕刻“五台山佛教缩影图”。砖雕中间较大、形似佛龛的亭子,供奉着孺童文殊,代表中台演教寺。四角亭子用浮雕的形式,抽象指代东南西北四座台顶,虽然不如中台亭子精细,但平缓精妙的布景凸显出中台主体,符合构图美学,使观众视野更加容易聚焦,也使画面浑然一体、不显割裂。

四方台顶围拢的中心便是台怀镇,大松树下一座玲珑小塔,是五台山著名的大白塔。白塔上方凉亭,代指黛螺顶。在关于黛螺顶的文章中,已经详细介绍了黛螺顶与“小朝台”的关系。可以说,在五台山中,黛螺顶的地位不亚于塔院寺的大白塔。因此,它在五台山缩影图中拥有一席之地便不言而喻了。

图片

此外的边角,多用标志建筑、事件指代山中名胜古迹。如白塔左侧有人匍匐跪拜的窄洞代指千佛洞,塔代表竹林寺,睡罗汉代表南山寺,狮子代表狮子窝等等。雕塑大量使用借代手法,若非熟知五台山诸宝刹的人,恐怕难以一一说出指代何处。

牌坊

登上影壁后的108级台阶,便能看到一座三门四柱三头的汉白玉石牌坊。牌坊三门四柱,四条方柱插在四座方墩上,每条柱子前后各有一跟戗柱,抵在戗石上。戗柱之上雕有盘龙。

图片

牌坊多采用镂空雕刻技艺,工艺之精湛,花样之繁复,放在柔软的木质上亦有难度。经人计算,牌坊上攻雕刻龙89条、狮子36只,令人叹为观止。其中以明间雀替最为精美壮观,雀替整块雕作二龙戏珠状,左右两条腾龙爪抵主柱,龙头朝向中央一颗火焰金光环绕的宝珠,宝珠与周围光火相映,又似一只怒目狮头。狮头抵在“佛光普照”匾额下方,与大额枋的仙人上下呼应。

图片

大额枋下方链接四条垂花柱,柱间镂空雕刻仙人狮子,上方雕刻九位仙人。左右龙头撑住斗拱下缘,龙头上各自蹲伏男女两位尊者,面露喜色,神态可掬。歇山顶飞檐正下方,悬挂一方竖匾,上书“峻凌霄汉”。正楼正脊两端,一对腾龙取代鸱吻,两相对峙。

两端次楼雕刻相对简练,簇拥主楼,既成为主楼陪衬,又作为主楼构建布景的延伸,可谓相得益彰、浑然仿佛天成。左右次间匾额分别雕刻“会赴龙华”“共登彼岸”。背面造型与正面相似,主楼匾额书“法界无边”,左右分别“同入玄门”“人天同归”,竖匾“妙通玄机”。

墓塔

牌楼之后,是雕龙的玉带桥,桥头有一对石狮。桥极短,应是装饰作用。

图片

桥后第一重殿是天王殿,与山门合殿,是硬山顶砖拱券结构,只开一门。正面弥勒背面韦陀,与普化寺一样除四大天王外还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罗汉护法。这或许是民国寺庙特色,佛道儒三教已然融合。

第二重殿是观音殿,供奉观音、文殊、普贤三大士。在文殊道场,观音殿相对少见。

第三重殿是大雄宝殿,供奉横三世佛,不多赘述。

图片

殿后的普济墓塔,为纪念清末佑国寺住持普济和尚所建。塔基座有上下两层,下层四大金刚托举起八角须弥座,须弥座上下枭雕刻龙纹,束腰八角各有一位力士,或托或扛,撑起整座塔身。

图片

塔身为覆钵形状,置于重瓣莲台之上。因传说普济和尚为弥勒转世,塔身四面雕刻少、青、中、老四个阶段弥勒,其中尤以老年弥勒面容天然,证明功德圆满。除四尊弥勒外,塔身刻有一部《心经》,仅以二百六十字概括般若八部经的精要。

图片

塔身之上覆盖八角飞檐仿木雕刻,攒尖处伸出塔刹。基座莲台之上九重相轮,寓意修成菩萨果位,于比丘僧而言是极高的赞誉。相轮尽头,一枚宝珠端坐金漆华盖正中。

关于普济和尚的事迹,颇为玄奇,在此不多介绍,有兴趣的可移步别处了解。可以说,普济和尚对今日龙泉寺乃至整座五台山都功莫大焉。

图片

除普济墓塔外,西院也有一座墓塔,是普济和尚之徒岫净和尚塔,寺后山坡上有令公塔。

寺东有龙泉可以啜饮,进寺拜访时不妨去饮一瓢清泉,不虚龙泉此行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